第(1/3)页 在薛长山的记忆里,关于明朝的覆灭有很多原因。 而其中一条虽然算不上是主因,但也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那就是小冰川期。 他虽然是穿越到了大乾朝,但已经推算出如今应该就是在明末的那个时间段。 对于农耕社会而言,小冰川期带来的气候影响是极为严峻的。 气候变冷只是一方面,频繁出现的水灾、旱灾、雪灾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沉重打击。 大量自然灾害导致了粮食减产,更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百姓种不出那么多粮食,朝廷也就征收不到足够的税款。 朝廷没有钱,很多事情就做不成,其中就包括救灾、平叛,更别提兴修水利、疏通运河等造福百姓的事。 若是明君执政,吏治清明,纵然天灾频发,也总有办法应对过去。 无非就是国家穷一点,能做的事情少一点而已。 可若是摊上个昏君,再加上官场腐败,那天灾就很容易催生出人祸,王朝的统治也就将走到尽头了。 另一个时空下的明朝末期就是这样的结局,如今的大乾朝看起来也将是同样的剧本。 薛长山没有悲天悯人的高尚品德,更没有能力阻止小冰川期带来的天灾。 但是天灾可能引发的人祸,却是薛长山极为关注的。 他之所以急着在米阳县外高强度剿匪,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灾祸。 而诸多灾祸里,最让薛长山头疼的就是贼寇和起义军。 是的,就是这些造反的主力们。 虽然薛长山也想造反,并且一直在为了这个目标努力。 但造反之事,并不是简单粗暴的积攒钱粮、招兵买马、揭竿起义,然后就可以坐拥天下了。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一个延续了二百多年的王朝,其拥有的底蕴不是一群泥腿子能轻易抗衡的。 想造反,必须先夯实根基,还要等待时机。 没有彻底天下大乱之前,不能露头,露头必被捉。 而为了更好的暗中发育,薛长山明面上的官员身份必须保住。 那么在此期间出现的贼寇和起义军,将成为十分棘手的存在。 薛长山不会主动接触想造反的势力,但不代表那些势力不会对他动手。 他毕竟参加过同州流民起义,很清楚起义军的手段。 每到一地,不管当地官员是什么态度,最终的下场都是死。 甚至有一个知县是主动献城,最终都难逃满门被灭的命运。 起义军造的就是朝廷的反,杀朝廷命官在他们看来天经地义,甚至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一旦大乾朝内烽烟四起,薛长山想在乱世之中立足就必须得有足够强大的兵力。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