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后来,不知道是谁随口一句。 “这东西..不是和烧制瓷器的窑很像嘛..也不知道找几个烧制瓷器的匠人来试一试能不能成。” 之后。 只是几次尝试之后,一个小型的玻璃窑便横空出世。 整体使用的都是上好的瓷土,能够耐受很高的温度,并且依靠在书中学到的技术,还成功生产出来了一个等比例缩小的坩埚。 就这样,生产的必要条件基本解决。 于是乎所有人开始集中在皇家兵器总局,等待着第一炉玻璃的出炉,当然..第一炉只能是试验。。 并且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失败,所有人都已经做好了这种准备。 书中的内容,其实对于进行实验性生产极其不友好。 首当其中的就是原材料配比上的比例问题,要知道书里介绍的可是大型的工业化生产,现如今可是在大明朝进行第一次生产试验。 所以皇家科学院的研究员们也是费尽各种办法进行计算调整。 可尽管是这样。 也要一边生产,一边观察情况。 兵器总局的工匠走近已经烧的滚烫的玻璃窑边,随手取来坩埚,将提前配比好的原材料倒了进去。 原材料准备了很多份,而不同份之间的配比有着明显的区别。 至于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摸索出到底是哪一种配方在实验生产阶段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幸好有着多部门的协作扶持,大量的材料才能够在第一时间被找到,并且调配过来,不然光里面那些复杂的材料都让人头疼。 更何况还要对全流程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拆解。 不然,任何人都不可能在第一次烧制的时候不出错,只有将不同的操作流程进行多次的模拟试验,才能够被确定下来。 玻璃的烧制。 工艺程度是相当复杂的,难度也是很高。 在将原材料烧热之后,在熔化的玻璃水之中,首先就要加入硝石对原有的颜色进行去色流程。 这是因为在玻璃的原材料之中含有不少的铁元素,使得玻璃呈现出绿色的光泽,尤其是其中包含着不少的二价铁,这也是为何如今的大明将玻璃往往都烧制成为了琉璃的原因。 而现代化的工业制取玻璃就不一样了,在加入硝石之后,就能够将二价铁进行氧化,使得其变得无色透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