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随后的议事之中,朱由检再一次深入的和张伦探讨起了蒙古治理的各项方针细节。 尤其是对于那些在协定之中已经提及到的问题,更是要作为重中之重来把握,毕竟如果不重要的话,也就不必费这些功夫来拟定协约从而实现对蒙古的合理统治了。 对蒙之策的制定首先要从分析现如今蒙古草原上的情况开始。 首先朱由检所想到的就是现在蒙古草原之上混乱的依靠部落管理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蒙古人掌权的时候就已经呈现出逐渐崩溃的态势了。 更何况经过达巴拉干和呼图克图两个人对鞑靼蒙古的进一步清洗,可以说现如今的蒙古草原就连部落管理制度都已经开始了逐渐的淡化。 这就给大明推进,执行新的蒙古政策提供了最好的时机,在蒙古部落时期,每一个标准的被承认的蒙古部落一般来说大概总体的人数应当在几千人左右。 而在漠西蒙古,呼图克图当初一呼百应要求所有部落出兵与其一同出征鞑靼蒙古的时候,每一个部落就要有大概一千人左右的男人跨上战马成为骑兵,组成大军。 可不仅仅是部落,还有更大的一个级别是蒙古部族。 类似于之后的达巴拉干所率的察哈尔部,就是标准的部族形态,往往人数更加庞大,甚至有不少的附庸部落和地盘。 一般来说,当草原上的一股势力达到部族的形态时候,这个部族的族长往往就已经拥有与大汗相差无几的权力了。 如果大汗...实力太过强大(类似于成吉思汗)除外。 从模式,回归到问题本身。 朱由检和张伦其实心里大概都明白一些,现在蒙古部落为什么难以管理,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问题。 还有一部分的问题其实来源于生产方式的差异性。 与大明的百姓不同,草原上的蒙古牧民们可是以游牧来生存的,这种生产方式注定与大明所习惯的农耕方式有着根本的区别。 游牧,代表着人口流动。 而人口大面积的流动,则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不可控,代表着很多时候中央权力都很难管辖到某一个牧民身上。 可能今年你去看的时候,这个部落还在这里,这个牧民还在这里。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