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 翠缕冷淘-《我的饭馆通北宋》


    第(2/3)页

    眨眼便炫光了碗中的凉面,拈起玉灌肺蘸着酱料小口小口品尝。

    非是二郎矜持,实是因为分量太少,这一碟拢共才十二条糕点,每条大概一指粗,定价却高达一百文。

    当然,考虑到宋朝没有磨粉机,所有食材都靠手工研磨,费工费时,这个价格还算合理。

    至于味道,中规中矩,远远谈不上惊艳。官家之所以推崇,大概也是为了彰显皇家崇尚俭朴、不嗜杀生的美德。

    这时,火工道人呈上最后一道菜,同样配一碟酱料。

    “各位的菜齐了,请慢用。”

    他转身要走,吴铭立刻叫住他:“你等会儿!”

    指着新上的菜说:“上错菜了吧?”

    对方愣了下问:“施主点的可是素蒸鸭?”

    “正是。”

    “那便没错。”

    “???”

    吴铭瞪着盘中绿皮白瓤蒸得烂熟的瓠瓜,顿觉上当!

    你管蒸瓠瓜叫素蒸鸭?!

    谢清欢掩着嘴笑:“师父,素蒸鸭就是这个样子的。据说前朝某位清官之子拿这道菜招待客人,此事传开后,素蒸鸭、素蒸鹅便成了蒸瓠瓜的代名词……”

    谢清欢将菜品背后趣闻逸事娓娓道尽,吴铭越听越觉得讽刺。

    那位清官之子如此行事是为了彰显家风清廉,后人却用这个故事抬高菜价,岂非与初衷相悖?

    蒸个瓠瓜一没高端食材,二没技术含量,凭什么卖五十文一份?

    RNM!退钱!!

    转念一想,又豁然通透:本朝的士大夫偏生喜好这等清雅名目,一块普通瓜蔬,冠以旧闻雅事,便能卖个三五十文,此事自古有之,并不稀奇。

    瓠瓜本身是葫芦的变种,瓜瓤寡淡,没什么滋味可言,连荤素不忌的李二郎都兴致缺缺,一看就是个不通典故的俗人,瞧隔壁桌的老王吃得多香。
    第(2/3)页